鹦鹉花的病害防治
发布日期:2024-12-26 16:50:48 来源:乐动体育在线客服
阅读:1.58W 次
1、白粉病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表面上出现零星不规则状的白色粉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面逐渐布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色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病菌在凤仙花的病残体和种于内越冬,翌年发病期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浸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浸染。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气温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要适当,应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不过量施氮肥。
2.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
3.发病期间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
2、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 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3、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1.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 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4、轮纹病
【发病特征】凤仙花轮纹病危害凤仙花叶,使叶周围产生周缘深褐色的大型圆病斑。病斑表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部变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
【传染途径】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以后的病斑上产生分孢子继续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
【防治方法】常年病重区,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5、根结线虫病
【为害症状】病害学名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X 0.03~0.04mm;雌成虫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雌虫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x0.26-0.81mm。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cC,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
2、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
3、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
4、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6、天蛾虫害
【为害对象】 凤仙花、鸡冠花和长春花等花卉。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也食害花朵。
【形态特征】 成虫体褐绿色,长40毫米。头及胸部两侧具灰白色缘毛;腹背具2条银白色纵线,腹面土黄色。前翅灰褐绿色,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具数条黑白色条纹;后翅黑褐色,具灰黄横带1条。缘毛白色。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成虫羽化,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交尾后将卵散产于嫩叶上。8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一般在清晨为害较重;8月下旬幼虫化蛹。9月初第1代成虫羽化,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中下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翻土,注意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2、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幼虫为害期,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原药或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本文链接://www.copywerket.com/yanghuazhishi/zhiwu/198045.html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表面上出现零星不规则状的白色粉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面逐渐布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色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病菌在凤仙花的病残体和种于内越冬,翌年发病期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浸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浸染。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气温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要适当,应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不过量施氮肥。
2.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
3.发病期间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
2、褐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又称风仙花叶斑病,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严重患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传染途径】病菌在风仙花病残体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 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
3、立枯病
【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
1.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2. 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4、轮纹病
【发病特征】凤仙花轮纹病危害凤仙花叶,使叶周围产生周缘深褐色的大型圆病斑。病斑表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部变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
【传染途径】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以后的病斑上产生分孢子继续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
【防治方法】常年病重区,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5、根结线虫病
【为害症状】病害学名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线虫雌雄异形,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X 0.03~0.04mm;雌成虫梨形,每头雌线虫可产卵300~800粒,雌虫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x0.26-0.81mm。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cC,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
2、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
3、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
4、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6、天蛾虫害
【为害对象】 凤仙花、鸡冠花和长春花等花卉。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发生严重时,也食害花朵。
【形态特征】 成虫体褐绿色,长40毫米。头及胸部两侧具灰白色缘毛;腹背具2条银白色纵线,腹面土黄色。前翅灰褐绿色,顶角至后缘基部有一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具数条黑白色条纹;后翅黑褐色,具灰黄横带1条。缘毛白色。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7月成虫羽化,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交尾后将卵散产于嫩叶上。8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一般在清晨为害较重;8月下旬幼虫化蛹。9月初第1代成虫羽化,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中下旬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翻土,注意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2、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幼虫为害期,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原药或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热门内容
大家都在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