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慈菇的介绍光慈菇的形态特征具鳞茎草本,鳞茎卵形,横径1.5~2.5厘米,外层鳞茎皮灰棕色,纸质,里面生绒毛。叶1对,条形,长15~25厘米,宽3~13毫米;花葶单一或分叉成2,从一对叶中生出,高10~20厘米,有2枚对生或3枚轮生的苞片,苞片条形,长2~3厘米。花一朵,
花被片6,矩圆状披针形,长1.8~2.5厘米,白色,有紫脉纹,雄蕊6,花丝长6~8毫米,向下渐扩大,无毛,花药长3.5~4毫米;子房长椭圆形,长6~7毫米,顶端渐狭成长约4毫米的花柱。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2厘米。光慈菇的分布区域生于山坡草地或路边。分布于辽宁、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朝鲜,日本也有。光慈菇的作用用途
抗痛风作用复方秋水仙碱离子导入法对人体皮肤瘢痕增殖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细胞微管系统,干扰成纤维细胞排泌前胶原蛋白,使胶原纤维的形成受阻。电镜下可见一些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肿胀,核周间隙和粗面内质网扩大,以及胞浆膜性成分髓样变等,这是秋水仙碱对成纤维细胞的毒性损伤表现。细胞内自身性溶酶体数量增多,提示细胞内堆积的前胶原蛋白,通过自噬作用进入溶酶体系统,被溶酶体内的酶所消化降解。
用两种浓度(12.5%、25%)四氯化碳(CCI4)的橄榄油溶液给小鼠腹腔注射,造成中毒性肝坏死模型,部分小鼠分别给予丙酸睾酮或戊酸雌二醇皮下注射,见睾酮对雌雄鼠存活率无影响,但可提高秋水仙碱对雌鼠的治疗效果,可见秋水仙碱(0.5μg/只,灌服,每日1次,共14次)对雄鼠的治疗效果优于雌鼠。雌二醇可促使雄鼠全部死亡,加用秋水仙碱后能使半数雄鼠存活,有显着差异,且存活鼠肝脏病理改变也较轻,说明有护肝作用。单用雌二醇能使雌鼠对抗较大剂量四氯化碳的毒性作用,与单用秋水仙碱治疗组有显着差别。
口服Col后迅速吸收,血浆峰浓度发生于服后0.5-2小时,Col及其代谢物大部分通过胆汁及肠分泌进入肠道。由于这原因,再加上肠上皮更新较快,更易受COI作用的影响。这可解释Chl中毒时肠道症状比较突出的原因。单次静注Col后,可在白细胞及尿中检测到该药至少9天。Col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约10%-20%排泄于尿,肝病患者,肝对该药的摄取和消除减少,从尿排出的部分增加。光慈菇的食疗或药用价值